2017年5月11至15日,六盘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组织局有关科室、各县(特区、区)住房城乡建设局、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建设局有关工作人员到浙江省考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察组通过实地考察、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广企业座谈等方式,先后考察嵊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桐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杭州市余杭区城郊结合部生活污水处理情况。
一、考察地区基本情况
(一)嵊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2014年,嵊州市结合浙江省“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内容的“五水共治”工作,由市农办牵头,引进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发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2014至2016年,嵊州市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行政村达到170个,受益人口超16万人,共投入资金7亿余元。
1、处理工艺选择。2014年,嵊州市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达成“五水共治”技术示范区的合作协议,采用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发和推广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该工艺基本方法是将污水通过埋在地下的散水管散布到一定面积的人工土中,污水从上部包气带向下渗滤的同时,其中的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截留、吸附及微生物分解和转化而去除。
该工艺主要流程:生活污水→初沉池→厌氧池(厌氧)→调节池→高负荷地下渗滤田(好氧)→深度处理(缺氧)→回用/排放
该工艺主要优点:(1)占地面积小,处理吨水占地面积约为1.5㎡。且处理设施设备采用地埋式,地表可覆土后再利用。
(2)系统规模较小,投资成本较低;采用设备简单,采用间歇性进水,落干期间通风,实现渗滤系统的微动力通风供养,运营维护成本较低。
污水处理站点投资估算表
规模(t/d) | 土建(万元) | 安装(万元) | 总投资(万元) |
20 | 6 | 10 | 16 |
50 | 13 | 17 | 30 |
100 | 20 | 28 | 48 |
200 | 36 | 60 | 86 |
500 | 60 | 125 | 185 |
污水处理站点运营费用估算表
规模(t/d) | 运营成本(元/年) | 单价 (元/吨) | |||
电费 | 日常管理 | 折旧维护 | 合计 | ||
20 | 651 | 1500 | 2675 | 4829 | 0.66 |
50 | 1018 | 2300 | 2850 | 6168 | 0.31 |
100 | 1752 | 2800 | 3325 | 7877 | 0.22 |
200 | 3153 | 3600 | 3855 | 10608 | 0.15 |
(3)使用灵活,对进水量和进水浓度要求较低。
该工艺存在的问题:(1)该工艺处理的生活污水出水COD和氨氮能够达到相应污水排放标准要求,但是部分站点出现总氮和总磷超标的情况。(2)本次考察中,采用该工艺的站点均为近几年建设的项目,该工艺正常使用年限和寿命,缺乏实际案例和经验支撑。
2、建设过程管理。嵊州市依托专家、参谋、业务三支攻关团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并发挥专家、群众智慧巧布管网。在构建攻关团队方面,组建20人的市级专家团,分片负责质量监管和技术指导,规范设计监理、难点会商、建材检测等各项制度,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分片结对22个乡镇(街道)和30个试点村。由44名乡镇分管领导和联络员组成参谋团,针对工程个案中碰到的难点问题建言献策,同时,调动各方力量,安排终端设施用地,布局各类池体位置。优选市政工程管理处最精干的6支队伍组成业务团,配合中科院开展终端设施土建工程,确保工程质量。同时,镇村干部、热心村民、乡村长者组建监督小组,联合监理单位全程监管工程质量。
3、后期运营维护。嵊州市所采用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后期维护中,日常维护主要是对间歇性提升泵和风机的管理维护,该市结合实际情况,每一个或几个站点确定一名日常巡查人员,按照“日巡查、周清通、月详查”管护制度,负责巡查站点日常运行情况。针对工艺技术和专业问题,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专业人员处理。
(二)桐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09到2012年,桐庐县全面启动各行政村污水管网连片整治工程,由县环保局对全县14个乡镇183个行政村进行污水整改提升工作。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5亿元,建设2000多个污水处理工程、铺设2500公里污水管网、建造26219只窖井,惠及全县16万农村人口。
处理工艺选择。桐庐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采用由浙江浙大水业有限公司研发和推广的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该工艺主要由生化处理池和人工湿地组成,生化处理池主要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人工湿地利用鹅卵石及砂石过滤、亲水性植物根系吸收等作用,对生化处理后的污水进行二次处理。
工艺流程如下:生活污水→初沉池→厌氧处理→微动力好氧处理→二级沉淀池→人工湿地→回用/排放。
主要优点:(1)可采用DPO(设计、产品、运维一体化)模式,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和后续运维风险。(2)通过生化处理池和人工湿地双重处理,处理后的污水水质情况较好。
存在的问题:(1)站点建设成本较高。30吨以下站点,吨水投资约为1万元;30-50吨站点,吨水投资约为8000-10000元;50-200吨站点,吨水投资约为6000-8000元;200吨以上站点,吨水投资约为5000元。(2)后期运维成本。通过与浙江浙大水业有限公司座谈和实地考察,由于未提供相应运维成本,在运维成本上缺乏数据支撑。
建设管理模式。桐庐县将生态文明建设办、农村环境整治办等五个办公室合署办公,加强检查督促和业务指导;明确乡镇和行政村作为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规定县旅游、国土、建设、环保、城管、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形成乡镇村与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在一些精品村、特色村建设初期,旅游、国土、建设等职能部门就先期进入,帮助进行规划指导,确保品位和特色。在建设过程中,对精品村、特色村、重点自然村进行分类建设,以精品村、特色村为示范,全面带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时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污水处理标准,在水源保护区和敏感区执行浙江省一级标准,并同时在线监测出水水质情况;在一般居民集中区,出水水质执行浙江省二级标准。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户生活习惯,将“人治环境”与“环境治人”有效融合,将存水弯设置在农户家中,将隔油池设置在农户污水管出户位置,反向制约农户自觉维护污水管网、及时清理隔油池。
后期运营维护。制度建设方面,桐庐县先后制定下发了《桐庐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运行维护管理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运行维护管理补充意见》,对监督主体、考核对象、考核方式、资金补助、评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管理主体方面,结合农村实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长效运行管理工作均以“村民自建自管”为原则,以相关行政村为责任主体,专门聘请本村村民为管理人员的方式进行,全县共配备了污水处理工程长效管理人员340名,并明确了管理人员检查、维护、上报三项职责,制定了具体扣罚细则。长效运行维护补助资金上,管理人员工资与工程绩效实施挂钩考核机制,由乡镇财务直接拨付到人;维修基金专指今后工程维修费用,占总补助额约65%,由村级申请,乡镇核拨,从而确保了资金真正使用到位。监督考核体系上,制定了《关于开展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最差工程考评活动的通知》, “以评促改”,倒逼运行管理不到位的工程实施限期整改,对限期整改存在的问题,实行跟踪反馈,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长效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桐庐县农村生活垃圾主要采用“户分类投放、村收集清扫、镇集中运输、县综合处理”的模式,先后投资1亿元新建县城垃圾综合处理厂,配套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15个,配备农村垃圾清运车12辆,设置村级保洁员1712名。
在生活垃圾实际分类过程中,以户为单位,将生产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和不可堆肥两个大类进行分类和投放,可堆肥垃圾作资源化处置,不可堆肥垃圾经乡镇中转站统一运到县城处理厂作无害化焚烧处置。通过开展生活垃圾“户分类投放”宣传教育活动,让村民知道垃圾为什么分、怎么分、去哪里等问题。可堆肥垃圾每天收集一次,不可堆肥垃圾每三天收集一次;对不按要求分类和投放的垃圾,将不予收集,引导和制约农户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良好生活习惯。
在责任落实和管理考核方面。制定出台《“清洁桐庐”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及其《考核办法》等文件,将“清洁桐庐”工作纳入乡镇、部门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与乡镇奖励补助资金挂钩,对县直部门则实行倒扣分制度。同时,实行不定期暗访考核和定期新闻媒体公开排名相结合,并对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项督查、限期整改。
(三)杭州市余杭区城郊生活污水治理
1、基本情况
杭州市余杭区城郊污水处理主要采用由浙江开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和推广的生物强化膜生物反应器技术(BE-MBR)和生物净化槽技术。其工艺流程如下:
一体化“生物强化膜生物反应器”设备(10-500吨/天):
生活污水→调节池→BE-MBR(一体化设备)→回用/排放
一体化生物净化槽设备(0.5-20吨/天):
生活污水→净化槽(一体化设备)+人工湿地→回用/排放
2、主要优点
(1)采用一体化设备,使用灵活,可根据不同地形、气候等选择地上式、地下式和拼装式等不同设备类型。
(2)占地面积小,设备投资较低,吨水设备投资约为3600元。
(3)对进水量和进水浓度要求较低,可灵活处理0.5-500吨不同进水量污水;设备内部带有自循环,可降低短期停水断电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存在的问题
(1)采用一体化设备,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和检修。
(2)需每年对设备进行清洗,每五年更换一次生物膜,给后期运营维护带来不便,造成运维成本增加。
三、以上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门联动不够。如嵊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由农办负责建设,计划由住建部门负责后期运营维护,但是由于工作联动不足,至今仍未完成移交。二是前期规划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余杭区闲林街道城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一期建设终端设计处理规模为40吨/天,后因处理能力不足,增加20吨/天的处理终端,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三是后期运营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嵊州市甘霖镇黄箭堂村2009年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因发生故障,现在正在翻修建设。
四、考察后的启发与下一步工作建议
浙江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起步较早、实践经验丰富、整治效果明显,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嵊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用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建设和维护成本较低,但存在出水总氮和总磷少量超标的问题,综合考虑,可适用于对出水水质要求不高的大部分农村地区。桐庐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用的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出水水质较好,但建设和后期运营成本较高,可适用于对水源保护区、敏感区等出水水质要求较高的地区。杭州市余杭区所采用的生物强化膜生物反应器技术(BE-MBR)和生物净化槽技术,采用一体化设备,能灵活处理不同进水量的生活污水,但是后期运营维护要求和成本较高,综合考虑,可适用于地形条件复杂、进水量较小、不适宜大开挖的地区。
通过此次考察,对下一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加强职能部门的工作联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主体为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同时涉及到住建、规划、城管、农业、水务、环保、财政等部门,各地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可借鉴桐庐县做法,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办,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编制科学合理的专项规划。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编制简洁明了、便于指导实际操作的专项规划。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在规划中要对从干部到群众、从单位到农户等各主体的责任进行明确。二是农村垃圾治理,从源头分类,到收集中转,再到集中处理,要有合理的规划安排。可结合各地农村现状,充分考虑建设和投资成本等,借鉴桐庐县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方式,科学合理的治理农村生活垃圾。三是生活污水治理,
在治理区域选择上,先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风景名胜区、人口集中区等先行整治;在治理工作内容上,在污水处理设施终端建设前,先完善供水管网、该厨改厕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确保处理终端建成后,能够正常运行使用;在工艺和处理标准选择上,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和环保部门对当地生态环保有关要求来确定,力争做到合理有效。
(三)制定利于运行的长效机制。浙江省嵊州市、桐庐县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后的运营维护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各地可参照此次考察地区监督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在编制专项规划和项目启动时就要充分考虑后续运行管理模式和风险防范措施。